1.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社会百科 >内容

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?

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?

关于司马迁判以宫刑这件事的解读,至少有3种不同的版本,今天我(历史小贱)就从当时政治制度的角度发表下个人看法。

正史上写的是司马迁为名将李陵求情,被处以宫刑——也就是**。

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?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,原因如下:
**:有人说汉武帝是在盛怒之下的决定,然而,分析一个帝王,尤其是汉武帝这样成熟的政治家,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绝非不能纳谏之人,如果仅仅归结于个人情绪,是很不负责任的;
第二:有人说是司马迁原本被****,但司马迁在编修《史记》,选择忍辱负重活下去,但在汉朝,*罪想活下去有两种方法——①给人钱财,买自己一命;②接受宫刑留下性命。

因司马迁没有钱财,所以只能受宫刑。但史官在古代,**地位非常高,是不可能没有所谓的续命钱的。

那么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?答案就在司马迁的官职上——史官。
古代史官并不是由**任命,而是采取世袭制的,作为史官的司马迁,他的史官职务,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的,而是从他的老爸太史公那里世袭下来的,世袭制保证了史官的权利不受执政者干预,史官成为了王权范围之外的独立系统,是垄断行业。

意思是除了我们之外,其他人都别想修官史,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。
商周时期,史官还掌握着祭祀的权利——天下大事,唯祀与戎,可见其权利之大。到了汉朝,史官权利依然很大,位在丞相之上,然而这种制度严重威胁到了权力欲极强的汉武帝,所以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,**的儿子出逃改性,史官一脉子嗣断绝,其血性与使命就这样被**掉了。

司马迁*后,史官的世袭垄断制被彻底打破。汉宣帝时期,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,其职权大大削弱,之后史官的权利更是不断的被皇权侵蚀。唐朝时期,唐太宗开启了**改史的先河,虽然改的很少,但对后世影响极坏。

到了清朝,所有记录的历史,一律要先呈给**审查。那些曾经为时代秉笔直书的人,彻底沦为**的家奴。

在**历史上,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割阉司马迁呢?

因为司马迁多嘴,有一个叫做李陵的人投靠了匈奴,汉武帝一气之下要把李陵的家人都杀了,就在这个时候司马迁替汉武帝求情了,说李陵不是故意投降的,说他投降是有理由的,汉武帝听到司马迁这样说非常愤怒,于是一气之下就判了司马迁**。汉朝有一个规矩,像司马迁这样的人如果不想*可以拿出一笔钱来,或者是受宫刑,司马迁只是一个文官没有钱,所以只能受宫刑了。

其实这件事汉武帝非常愤怒也是情有可原的,一开始汉武帝可没有让李陵去攻打匈奴,汉武帝的本意是让李陵去押运粮草,可是李陵却不愿意了,认为汉武帝大材小用,所以就和汉武帝说自己不想去押运粮草,想要去攻打匈奴,于是他就戴着五千人去攻打匈奴了,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李陵获得了一次胜利,但是匈奴第二次就派十万人来打李陵,李陵一看匈奴人这么多,知道自己不是对手,于是就投降了。

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,当然换做是任何人都会愤怒的,本来让你去押运粮草,而你偏偏要逞能非要去攻**家,**没打过人家直接就投降了,所以汉武帝就要杀了李陵全家,这个时候司马迁出场了,他说李陵不是故意投降的,而是假意投降等待机会,汉武帝一听这句号更生气了,所以直接就把司马迁打入了*牢。
后来李陵的一家人还是被杀了,不过司马迁面前有三个选择,一是破财免灾,二是**,三是受宫刑(也就是**),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官,没有什么钱,并且司马迁还要写史记,所以他不想*,**司马迁只好选择了宫刑,不过也正是这样磨练了司马迁的意志,成功写出了史记。

汉武帝为何非要**司马迁?

首先,司马迁之所以受到**,和李陵有很大的关系。公元前99年,李陵率领五千步兵,攻打匈奴,却不想被匈奴击败,**为了活命不得不投降。

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,再加上有传言说李陵要帮助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,导致汉武帝直接杀了李陵的全家。

这时候司马迁上书说李陵带着五千多军队杀了一万多匈奴,虽然失败但是也杀了很多敌人,投降也只是迫不得已。而且他未必是真投降,或许是在找机会重回汉朝。结果司马迁被汉武帝定为诬罔之罪,关进大牢开始审问。

司马迁在狱中可以说受尽了苦头,但是他迟迟不肯认罪,受到谣言蛊惑的汉武帝最终决定处司马迁**。

不过当时汉朝的**是可以免*的,有两条路可以走,要么交50万钱赎金,要么接受宫刑,司马迁是个文人,家境**,可以说是穷光蛋一个,肯定交不起赎金,**只能接受宫刑,就这样被**了。

后来司马迁在《报任少卿书》中提及此事说道:“遭遇此祸,重为乡*所戳笑,以污辱先人,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,虽累百世,垢弥甚耳,是以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,每念斯耻,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。”可见,当时在狱中受到羞辱后,司马迁确实想一*了之,但是自己多年搜集了很多资料,说:“人固有一*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

” 于是就有了想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,为此完成了《史记》的写作,也算是忍辱负重了。

通常人们都会觉得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,主要就是跟他为李陵说好话有关,但事实上,汉武帝想要杀司马迁并非这么简单。我们都知道,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,也可以算得上是“千古一帝”,所以他不可能仅仅因为司马迁对李陵辩解就要杀他。

而且当时司马迁可以花钱赎买自己的罪行。这也说明汉武帝并不是一定要处*司马迁。而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,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,就是和司马迁的官职有关。

我们都知道,司马迁是史官,他也一直叫自己为太史公。西汉时期的史官和后来的史官完全不同,当时并不是由**任命的,而是世袭的,并且**也不能干预史官的继承。再者就是史官当时叫太史公,这个官职的级别非常高,连宰相都不敢轻易招惹他们。看完司马迁这个身份,我们就能发现,司马迁是存在对汉武帝皇权构成威胁的可能性的,而这对于汉武帝还说才是最不能容忍的。

因此他才要非处罚司马迁不可,以此来达到震慑的作用。

事实证明,自司马迁之后,史官在各朝各代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小,并且也取消了世袭,改为由**任命。可以说,当初汉武帝的行为主要就是为了维护这点皇权。不过精明的司马迁也不是“善茬”,从他后来写出的《史记》中就能看出,对西汉历史的记载可谓轻描淡写,并且还多带了几分个人恩怨。

比如:在《孝景本纪》中对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(历史上最**的**之一)的描写只有1663字,在《孝武本纪》中则是更多描写汉武帝信奉鬼神、不务正业,对他的雄才大略却是很少提到。这也就是说司马迁轻轻一动笔,英明神武的汉武帝父子就成了昏庸无能、碌碌无为的君主,而他们形象将会被后人一直读下去。这样看来,司马迁的报复心还是很强的。

了解完这一段历史,相信大家也都会有不同的感触。

其实,换做任何一个**也许都会这样做。哪个**能容忍有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官职呢,就像哪个公司能容忍一个不服从管理的员工呢?可以说,司马迁当时能活下来就已经算是万幸了。

汉武帝为何要把司马迁给**成太监?

就这个话题,补充点其他内容,当做娱乐娱乐。其实也是汉武帝对权力的进一步获取。

司马迁那个年代,太史公可不是啥小官,这个官职是**的世袭的,这不是汉武帝给他的官,而且地位非常特殊,太史公想写啥就写啥,偶尔还管管**祭祀的东西。

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嘛~这个系统其实**老儿也不能乱动的,太史公想写什么历史就写什么历史,跟你**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太史公写什么,连汉武帝这个**老儿都不放在眼里,写了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他爹,还有汉武帝的本纪,汉武帝听到了,叫拿去给他看,看完很生气,就销毁了竹简。司马迁就这么跟汉武帝结下梁子了。汉武帝就得找个理由把你弄掉。

李广事发,汉武帝故意找太史公聊聊看法,出身世家的太史公帮同样出身世家的李广讲了两句好话,得,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弄*。当时交50万大洋就可以免*,或者自愿被**。司马迁没钱,就自愿被**。

后来司马迁的儿子也化名逃亡了,太史公没有后代了,太史公这个职位就没办法传下去了,**老儿就可以为所欲为了,把太史令这个官收回来,由**任命,还降职了。
既然你司马迁没有后代可以传这个太史令了,你又懂历史,又会写东西,那你就来帮我汉武帝写点东西吧,我给你当个中书令,你帮我写东西,不过你写的东西也要给我看过才能发出去。
所以啊,《史记》能出版,汉武帝**是看过的。

就这样,历史怎么写,写什么,都要经过统治者看过;但是太史令这个岗位,就不能再世袭了,得由历代**亲自任命。等到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就位后,太史令这个官的任命就被皇家收回去了,官职也降低一大半,降低为太史令,写的历史得由**统治者审核过才能对外发布。
到了李世民那一代,虽然李世民亲自改历史,只改了一丢丢影响不大,但是开创了封建**统治者直接修改历史的不良先例,历代封建**统治者竞相开展史书改错别字大赛,给现代历史考证也带来了很多麻烦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aitiaowang.com/shehuibaike/6366.html